正月里來正月正,家家戶戶鬧花燈。 鬧花燈 “正月里,正月正,正月十五鬧花燈;花燈花,花燈紅,雪打花燈好年景。”兒時是唱著這首歌謠、打著燈籠尋來每年的正月十五的。 盼過十五、盼打燈籠、盼正月十五鬧花燈。兒時對正月十五的向往,不亞于對春節的企盼。那熱熱鬧鬧、紅紅火火的鬧花燈情景,令人心馳神往。 單說十五的燈籠,就有十幾種,像龍燈、蛇燈、猴燈、飛燈、牛蛋燈、走馬燈等等,形狀各異,各具特色。在這些燈籠中,數最多的是牛蛋燈,因為這種燈籠制作起來簡單,買起來便宜,玩起來痛快。那燈的架子是用刮去內瓤的高粱稈的外皮扎制的,中間圓圓的,兩頭收口,因為形如牛蛋,故稱為牛蛋燈。剛過初五,那些做燈籠生意的人就用大大的竹筐裝上上百只這樣的燈籠,走街串巷,吆喝叫賣,那時家家戶戶幾乎都有這樣的燈。 最華麗的要算走馬燈了,燈的架子也是高粱稈扎起來的,只是用的部分不一樣。走馬燈用的是高粱稈最上端的細細圓圓的那一段,根據燈的不同部位,截取不同的尺寸。這種燈做起來頗費功夫,且技術含量高。村里的相爺是扎這種燈的高手,他扎出來的燈形如古代的鐘樓,古樸典雅。燈扎好之后,相爺還會在燈上做上很多的裝飾。比如用顏色艷麗的紙做成各種花朵,裝飾在燈籠上。最稱奇的是,燈的內芯裝有用紙剪成的神態各異的人物造型,燈內的蠟燭點燃,這些神態各異的人物造型就會在燈內旋轉,看相爺的走馬燈,如同觀看一場有趣的皮影戲。 正月十五鬧花燈,十四就開始了。在我的家鄉,正月十四那天晚上打燈籠叫試燈,就是看看這燈籠有沒有問題,為次日晚上也就是正月十五的晚上鬧花燈做好準備。正月十五的晚上則是正式的鬧花燈了,那天晚上,孩子們早早地吃過晚飯,天剛擦黑,便按捺不住地點起了自己心愛的燈籠,一個個從自己家興高采烈地走出來,頓時,整個村子星星點點,紅火熱鬧起來。我們這幫孩子,也便在村頭瘋鬧嬉戲,比試誰的燈籠最美。有好事者,常常做出些惡作劇,指著別人的燈籠大呼,燈下有只大蝎子!打燈籠者不知是計,慌忙提燈細看,哪里知道,燈籠歪倒,蠟燭點燃了燈籠。正月里哪來的蝎子?等醒悟過來時,一盞漂亮的燈籠早已化為烏有。 其實,正月十五鬧花燈不只僅僅十五那天晚上,正月十六還要熬燈,也就是看看誰的燈籠里的蠟燭還沒有燃完,那一夜都要盡情地熬下去。這還不算,這鬧花燈的日子大概要持續到陰歷二月初二龍抬頭。這期間,晚上你都會看到一撥接一撥的民間雜耍,有玩旱船的,有玩“豬八戒背媳婦”的,還有踩高蹺的。這一撥一撥的人,穿上古裝,臉上涂滿了顏料。每一撥玩雜耍的,前面總有兩個高高挑著燈籠的人,遠遠地吸引你的視線。等到了近前,他們賣力地表演,總做出幾個滑稽動作,逗得看熱鬧的人前仰后合。他們不圖別的,只是圖個喜興。 聽老人說,正月十五那天要是下雪了,就會出現好年景。盼望今年家鄉的正月十五是個雪打燈的夜晚,風調雨順,我默默地祝福我的家鄉,“雪打花燈好年景”。 《昔日瑞安城底鬧花燈》順口溜 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, 雨紛紛,欲斷魂,瑞安城底鬧花燈。 大街店家拉布縵,司前搭起天竹門, 東門扮起龍噴水,西門扮起走馬燈。 北門正在扮抬閣,南門打起藤牌陣。 旗巷把鰲山扮,天后宮唱“女聲音”。 蔡宅祠堂掛珠斷,顯佑廟內唱詞文, 縣前巧扮生人頭,楊宅坦迎五廟神。 高坦頭牽木頭戲,農民進城舞龍燈。 水心殿看布帳戲,女蓮社里拜觀音。 白巖橋劃彩龍船,塔兒頭看西洋鏡。 大沙堤在踏高蹺,月井殿里唱京戲。 牢洞巷里“鬼打賊”,老漢兼演鬼和人。 關公殿許平安愿,赤兔馬腳縛金銀。 碼道坦唱斗臺戲,金福連斗大三慶。 王裕大店大放價,加三放尺迎客人。 票友匯集東水門,梅馬譚派有余韻。 家家油煎清明餅,筍肉做餡味津津。 黃昏舉行提燈會,行行業業把燈擎。 商會牌燈字畫明,漁會竹竿挑提燈。 農會燈不離本行,綠葉紅燭芥菜燈。 八角橋頭燈最好,紙扎人物見古人。 桃園結義訪諸葛,香蓮救母寶蓮燈。 西子湖畔白蛇傳,武松醉打蔣門神。 龍鳳呈祥結鸞儔,歐陽德斗飛云僧。 牧童織女小放牛,蕭何月下追韓信。 夜間三更人未靜,明火燭光亮天門。 今年花燈鬧得好,明年五谷大豐登。